摘要:文章旨在讨论脸谱元素在戏曲动画人物造型中的运用。主要从脸谱元素对戏曲动画人物造型象征性的强化、戏曲动画人物造型对脸谱元素的简化表达、戏曲动画人物造型对脸谱元素神韵的提炼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对脸谱的类型化与戏曲动画人物灵变性的平衡、利用动画的特点让人物的面部“动起来”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戏曲动画;戏曲脸谱;人物造型  

一、戏曲动画与戏曲脸谱  

(一)戏曲动画  

戏曲动画,是一种中国式的动画风格。是在动画创作中汲取了戏曲舞台表演及造型等元素的一种动画表现方式,是以中国戏曲作为动画大背景,并结合戏曲艺术元素进行创作的动画作品。  

戏曲动画并不是戏曲和动画的简单叠加,而是开拓性的艺术创造。它将戏曲艺术中的服饰、人物造型、音乐、对白、唱腔等等巧妙地运用到动画中,运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演绎呈现传统戏曲之美。戏曲动画在广义上是动画中运用戏曲的服饰、人物造型、音乐、对白、唱腔等艺术元素;在狭义上则更强调对传统戏曲的还原。戏曲动画是戏曲艺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的弘扬方式。  

(二)戏曲脸谱  

本文中的“脸谱元素”特指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中国戏曲的服饰和化妆造型是传统戏曲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而从动画本体的角度来看,其可视性的特点也使得人物造型成为动画形式体系构成的基本元素,因而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是戏曲动画设计的重要一环。这其中,脸谱元素作为的传统戏曲艺术中最具有可视性与符号化的元素,与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设计是结合最为紧密的,是首先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戏曲元素,也是最为观众熟知与接受的艺术结合形式。  

脸谱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化妆造型方法,主要是用于“净”“丑”行当。脸谱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人物造型形式。脸谱的特点是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从符号形式的角度看,脸谱具有图案化、装饰化以及夸张化等特点。从内涵寓意的角度看,脸谱具有表现相对固定的人物性格的象征寓意,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因此在戏曲表演中,一般会一人一谱,很少雷同。  

二、戏曲脸谱元素在动画人物造型中的运用  

(一)脸谱元素对戏曲动画人物造型象征性的强化  

动画片由于受众群体的原因,在人物的性格和外部形象的塑造上,都具有直白的特点。最具特点的是脸谱色彩的象征性,红色象征忠勇、白色象征奸诈、黄色象征凶狠、金银色象征仙怪等,戏曲脸谱通过线条的变化和色彩的寓意来表示剧中人的社会属性、性格命运等信息,这是传统戏曲经过长期的艺术发展和沉淀,以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方向、与观众之间形成的默契。脸谱运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将人物的性格特点集中表达在面部,线条和色彩不但有很强的装饰性的特点,也极具象征意义。因而运用脸谱元素表现人物的象征意义成为戏曲动画中常有的手段。同时,动画片常有的题材如神话、童话等也使得在戏曲动画中脸谱元素的运用非常广泛。  

戏曲动画《三岔口》中的焦赞形象,谱式上基本还原了戏曲焦赞的典型“十字门”脸谱。焦赞的角色是戏曲“武二花”行当,脸谱底白色加黑十字门脸,自鼻子到脑门画一黑色立柱,与两个眼窝连接,谱色清晰,凸显了人物忠勇正直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动画中对于戏曲脸谱的谱式和谱色的借用,是戏曲动画中最显著的特点,而对于戏曲脸谱色彩的借用,更是戏曲动画人物形象象征性表达的重要方式。  

(二)戏曲动画人物造型对脸谱元素的简化处理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沉淀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民族审美心理、色彩表意习惯。这种在面部进行勾画的立体的艺术造型,植入到动画这种二维的人物造型中,为了符合了动画人物脸部表情的表意特点,就必须按照动画电影语言要求和按照动画规律做出得调整。  

动画人物造型的突出特点是头部的比例偏大,脸部更突出。在戏曲动画常用的Flash、皮影等风格中,这种特点尤为突出。戏曲动画常常通过将人物的五官、肢体拉长或压缩来表现人物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弹性、表现人物轻松或紧张的情绪,是一种动画常用的夸张化表达。[1]另一方面,戏曲脸谱中复杂的线条和色彩示意,对于动画的大部分受众群体的年龄和认知而言,有时会显得“赘”。观众更期待在动画中看到精炼的人物形象,生动的面部表情和简单的色彩表达。  

2016年王小东制作戏曲动画《天师钟馗》中,钟馗的形象运用了戏曲钟馗的脸谱元素,但是做了一定的简化。钟馗的脸谱形象是戏曲脸谱中典型的毛净“油花脸”。戏曲中的花脸的构图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图案化明显。在动画《天师钟馗》中钟馗的面部设计中,保留了戏曲脸谱黑、白、红、金四种色彩,运用了戏曲脸谱的基本谱式,然而省略了大量的装饰性线条,只保留了眉眼、额头的图案和色块,同时扩大了眼睛的面积,便于剧中大量眼部活动的特写镜头。动画中的钟馗形象既有戏曲脸谱的神韵,也更贴近受众群体的熟悉的认知,更易于被观众接受。  

(三)戏曲动画人物造型对脸谱元素神韵的提炼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所蕴含的意义包括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经历、血亲关系、辨忠奸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有内在的性格表达,也包含了社会评价。这些信息要体现在面部的脸谱上,用夸张写意的图案化方式表达出来,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在性格的表达上,舒眉展眼的脸谱一般代表人物开朗正直的性格特点,而耷眉合目的脸谱多是悲伤者或奸佞的人物、额头的“印堂纹”图案则表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这无疑是一种精炼的人物外部形象的性格塑造。而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也吸收了脸谱的设计特点,性格化的表达方式,但不完全照搬,而是进行取舍和提炼,更符合动画中人物的神韵。[2]  

戏曲动画《十五贯》中,娄阿鼠的形象,将鼻梁上的丑行标志性的“豆腐块”刻画成一只老鼠的外形,这只老鼠时而停留在鼻梁上,时而又移动离开,象征了人物的贪婪的小偷形象。《真假李逵》中的李逵形象精简了戏曲脸谱中的图案化的线条,刻意放大了眼睛的面积,额头“印堂纹”简介的用了红色的长椭圆形的图案,表达出了李逵胆大心细、正直勇敢的人物性格,与“李鬼”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对动画人物造型中的戏曲脸谱元素运用的几点思考  

(一)脸谱的类型化与动画人物灵变性的平衡  

脸谱元素是戏曲艺术鲜明的特色之一。在戏曲表演中,脸谱会通过表演者精湛的演技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戏曲演员会通过唱腔、念白、身段、动作等表演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演绎出人物的性格、境遇和喜怒哀乐,这在长期的戏曲艺术的进化当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手段。然而当脸谱元素植入到动画当中,固然对人物的象征性、趣味性、性格化等方面有帮助,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利用脸谱元素所塑造的大量同类动画人物,是否会影响动画人物个性化和灵动性呢?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脸谱在动画中,无法表现人物神态的大起大落的变化。二维的动画人物不能像舞台上的戏曲演员一样充分的调动起各种戏曲独有的元素来表演、也无法与观众有现场的互动,这使得动画人物如果仅仅依靠脸谱来表现人物多重的信息传递作用是不够的,并且一味地照搬脸谱元素,会使动画中的人物失去其本该灵动性的特点。  

精简和变形是动画中对脸谱元素常用的改变方式,使之更符合动画的特点。变形重构后的人物脸谱造型,在戏曲动画中随处可见,这成为戏曲动画最为明显的表现特征。例如《京剧猫》中,各个角色的面部既有动物的特征、又有脸谱的神韵、还兼顾了动画人物“大五官”的特征,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戏曲动画的创作。这其中对于脸谱元素的适当的精简和变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利用动画的特点让人物的面部“动起来”  

运用动画特有的表现手法,让戏曲动画的脸谱造型“动”起来。戏曲动画中,运用脸谱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这是因为戏曲脸谱和戏曲动画塑造人物性格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脸谱元素可以被戏曲动画拿来借鉴,但这并不意味了可以完全地照搬戏曲脸谱,由于脸谱的载体——“真人”和二维的动画人物的不同,动画中如果全盘植入戏曲脸谱,反而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制约动画人物本身的灵动性。[3]反之,我们应该利用动画的特点和优势,提炼脸谱艺术的神韵,让脸谱在动画人物的脸上“动起来”。  

戏曲动画《十五贯》中的娄阿鼠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不仅将人物的五官进行变形处理,挑动的眉毛、转动的眼珠等动态,也使得人物非常生动,具有喜剧色彩。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是鼻梁上的老鼠,这只老鼠在相应的情境下可以活动,以此将人物的内心盘算和奸诈贪婪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娄阿鼠这个形象就是动画中让人物“动起来”的典型案例,这个形象运用了脸谱元素的精髓,又结合动画艺术特点,让它合理的“动”,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戏曲元素植入动画中是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重要突破口,脸谱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元素首当其冲,从其在中国动画中的发展速度来看,效果是显著的;[4]另一方面,戏曲借助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也为更多的年轻一代所熟悉和接受,传统戏曲艺术有了一条有效的传播途径。这两者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领域的新形势。戏曲内涵丰富,为动画提供了很多可汲取的养分,但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照搬,而必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将两者吃透,之后进行比较、筛选和把握,提炼出最适合的融合方式,才能达到最优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中国的动画创作工作者能够深入地去学习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只有真正地理解戏曲艺术的内涵,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动画。  

参考文献:  

[1]沈可,浅谈戏曲艺术与动画的融合[D].中国美术学院,2014(05):10-13.  

[2]任占涛,动画形式的民族化:中国动画戏曲元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06):72-81.  

[3]王晓婷,论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与布景设计[J].当代戏剧,2018,04.  

[4]许沐岩.中国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研究[D].扬州大学,2021(06):17-25.